正劇《人間正道是滄桑》正在央視熱播,劇中的共產黨員瞿恩有一句名言:“理想有兩種,一種是,我實現了理想;另一種是,理想通過我而得以實現,縱然犧牲我的生命!”這句話很令我震撼。

我們這一輩人沒有經歷過那樣的歲月,沒有面對過民族大義,喧囂浮躁的社會讓人們變得越來越缺乏定力和執著的信仰。聯繫當下學生的個人理想,有兩種傾向是令人擔憂的,其一是不少孩子希望長大了能像傳媒節目中的人一樣,通過選秀“一夜成名”;其二是甘於熬得寒窗苦,把考上大學當做個人的最好出路和家庭的無上榮耀。

徵文活動:Lucy Wang說:理想學校一定要有大片兒草坪,還有很多的綠樹,這樣環境才會好,有利於學生的健康。老師要好,對待學生不要太凶....你覺得呢?一起來說說你對理想學校的意見吧!

我想,第一種傾向無需多講,專家早就指出“娛樂救不了中國,單純娛樂的中國是沒有希望的”;每個有責任感的人都能做出自己正確的判斷。但第二種傾向還是具有相當市場的。簡單的把理想定義為將來從事個好職業,或者更簡單的把理想定義為考上一所好大學,不僅是現在很多孩子的真實想法,也是許多老師和家長教育孩子的“至理名言”。 而為了這個理想的實現,許多學生不得不秉持著“只有考出高分數才能將來有個好工作”的信念,背上沉重的枷鎖毅然決然的踏上求學的漫漫征途。事實上,把理想和職業對等起來,或者僅僅把理想與考學對等起來,而把個人的奮鬥目標同國家的前途、人民的利益相分離,極容易造成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偏離和人格上的缺陷。恐怕過去那種學生考上大學就立馬喪失了動力,還有盛行一時的“六十分萬歲”的迷惘現象正是根源在此。

今天,隨著社會變革的不斷深入,“畢業即失業”的生存環境日趨嚴峻,考學式理想正消減著它的誘惑力,於是有更多的人陷入了這種理想的迷惘與彷徨中。今年重慶市萬名高考生的集體棄考,無疑就是一次最好的詮釋。。

 其實,我更願意把理想定位於個人價值的實現和自我幸福感的體驗。畢竟,生活中存在更多的是平凡的人,他們在做著平凡的事。我們應當承認,學生是鮮活的生命個體,每個生命與每個生命都不一樣,要遵循生命成長的規律來栽培生命,就要讓學生在校園裏自然成長,各得其所。記得陶行知寫過一篇文章說:傳統教育是吃人的教育,它有兩種吃人的手段。

第一種是“教學生自己吃自己”,就是一個人從小學開始,就要“經過那些月考、學期考、畢業考、升學考等考試”,到了大學畢業出來,身體癱垮,高分低能,這種教育不僅是“死讀書”、“讀死書”,而且是“讀書死”!

第二種是“教學生吃別人”,是說如果一個人求學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升官發財,過好日子,那麼當他學成以後,就會“發農人、工人的財,吃農人、工人血汗”。陶先生的話固然尖銳,但是它畢竟告訴人們:僅僅從物質需求的角度出發,用因勢“利”導的方式來調動青少年的理想,往往會重蹈覆轍,陷他們於“吃人”的境地。

“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養真正的人”,就這個教育理想的達成而言,應試教育顯然是一條岔路。半路殺出的應試教育,對造就“人才”的確有立竿見影的貢獻,但它卻也存有一種障礙,因為它使許多教育工作者忘記了他們“培養真正的人”的深遠使命了,他們不怕“任重”,但卻有點嫌“道遠”了。

最後,他們終於選擇了急功近利的方式,投身到分數追逐的陣營裏,創造他們的升學率去了。

公共論壇公告:您對當今台灣的國小、國中環境滿意嗎?包括硬體設施、教學方式、教材、師資、校園環境等等,您一定有心目中的理想學校吧?請到這個公共論壇發聲!讓我們集合教育界的力量!

 什麼樣的理想教育才是真正對學生成長有意義的教育,是值得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納納嘉 的頭像
    納納嘉

    嘉嘉的理想學校

    納納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